新教育时代
主办单位: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2095-4743
国内刊号:12-9206/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在线投稿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0176 人次
 
    本刊论文
人性化教育与中小学班级管理

      摘要:随着对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开始回归人性,人性化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性化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完善,而我国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违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依旧存在。因此,要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唤醒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个性

      随着对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人性化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以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的人性化管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压抑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束缚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建立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人性是指人的一般属性,即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人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每个个体生命有其内在发展的要求,如在生理、心智、情感等方面均有内在的发展规律。从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群体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都是生活与社会之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因此,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人性化教育尊重生命个体的自然成长规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在生理、心智、情感等方面均有其内在的发展要求,教育只是为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人性化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是回归到人自身。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者一直以来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要全面发展,还要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完善。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即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习惯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即人的心理特点的某些独特结合,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人的个性的发展不应当是自发的,而应当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加以培养。正是基于此点,古往今来,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发展人的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从古希腊和我国先秦时期起,就有人提出培养德智统一、身心和谐的人的主张。马克思主义更强调指出,要使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1](P503)其实,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的对象,也是全面发展的落实处,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而没有人性的教育也无所谓个性的发展,boltzmann方程人性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在中小学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各种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显现出有别于他人的那一个的独特性和优势,其中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正确需要、动机、兴趣,形成对人、对己、对环境的文明态度和以能力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这些正是以强调人性为前提的。

      人性化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表现在:一方面,它培养受教育者完整独立的人格。人格指的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沉淀和凝结。人格的完整性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心诸因素的协调平衡的发展的问题。人格的独立性来源于儿童自己的真实活动,来源于儿童以自己的智力与亲身经历完成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人性化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个性潜能。人性化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找出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能鲜明的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能进行他所喜爱的劳动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喜爱阅读的书籍。

      传统社会否定独立,强调依附;传统教育也相应地强调灌输,强调服从。现代社会期望他的新一代不仅是模仿,更是进一步的创新。人性化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强调人的能动性,这有利于人的个性潜能的发挥。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违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在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中,一方面班主任的家长式的人治管理作风影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规则、量化管理可谓五花八门,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完善。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喜欢利用自己的权威,班级大小事务一个人做主。从眼前来看,学生集体秩序井然有序、纪律良好,但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是一味地服从,没有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要改变班主任的这种人治模式,必须使班主任的权威转变为集体的权威,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班主任要放权,使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到民主管理中来。

     学生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总想着怎样不违反学校的规章细则,提心吊胆,根本无法安心学习。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需要的是有思想有能力的现代人才,教育只有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才能培养有用的人才。在这种时时刻刻悲观的环境下,班主任成了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班主任过分地强调统一性、整体性,甚至贬斥差异性,学生只能重权威、从众随流,只能求同存异,不得显山漏水,不得标新立异,这严格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要想摆脱这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状,必须实行充满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二)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化”教育

      我们一些家长、老师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孩子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并且将来做大官、当科学家等从事令人羡慕的职业才是有出息的。如果孩子学习不好、爱玩、调皮,就被家长、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不是个好孩子。这是一种缺乏平民意识的表现,这也难怪《哈佛女孩》、《牛津小子》、《北大男孩》一类书籍畅销。

      在国外的中小学,没有人教育孩子非要以学习为使命。学习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如果一个学生说将来我要多挣钱、买好车、住好房子、玩遍世界名胜,只要他遵纪守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父母老师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这个世界毕竟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组成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呢?以前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杜鲁门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新闻记者们前去采访他的母亲时,对她说:“您有这样一个儿子,一定感到十分骄傲。”杜鲁门的母亲回答道:“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让我感到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如果换一位我们中国的母亲,会不会也能做出这样的回答呢?其实只有每个作为个体的人都以一种认真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每个人的素质都提高了,才有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大批的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但是,最主要还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现实的人。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行为、管理模式压抑和抹杀了人的个性,把人性看成是危险的因素,千方百计地限制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在中小学班级中确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的人性化管理成为时代的需要。

     三、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一)发扬民主,唤醒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班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而作为教育管理对象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管理,学生是具有意识和能动性的人,对接受班级教育管理的影响以及参与具体的教育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性。班级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其作用。班级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

      进行教育管理活动不能仅靠班主任单枪匹马、孤军奋战,需要整个教师集体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班级学生的参与更具有重大意义。而实际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教育管理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作为班级教育管理者的班主任要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感、义务感,唤醒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

     为此,班主任可以放权,班级中的大事可以让学生参与谋断。全心全意依靠学生搞好班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维方式。班级成绩是学生干出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坚持只有真心相信和依靠学生,让学生想班级之所想,急班级之所急,参与谋断大事,激发学生参与谋断大事的热情。学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人,他们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作为班主任,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谋断班上大事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建立保障学生参与谋断大事的机制。如班上成立委员会,小组代表会,就是很好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周一班会机制,组织学生对班级大事反复酝酿,得出最好策略,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物质奖励。这些机制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热情,学习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二)以爱为基石,实施爱心教育

     一个好的班主任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所有学生的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石。没有人性,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班主任工作所涉及的是一个个细致微妙的世界。世界也许很小,而心的领域却很大。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以心交心,以情导情,以诚对诚,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天地。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是做学生心的工作。班主任应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更应尊重理解学生,给其适当鞭策的同时,予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适度的爱护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无限的动力。“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要善于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通过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动,从而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爱学生,就是要爱全体学生。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学生总会有差别。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和教育。班主任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因此,班主任不仅要爱优等生,而且也要爱后进生,只有对他们尽量感化,抓住其品德行为中的闪光点,激发其上进热情,发扬并助长他们个性中各放异彩的美妙之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只要我们观察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光辉,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完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艺术就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他为此举过一个教学实例:一个叫帕夫利克的学生,是一个被教师们一致认为属于那种没有掌握知识天分的学生。教他的一个女老师说,他思维迟钝,很少思考和对比,但这位女教师不辞劳苦,日复一日地帮助他,以便他能达到及格线。他几乎没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思维迟钝的学生,却成功地做了植物嫁接的实验并且在初中毕业后顺利地考进了农学院,后来,她成了一名很出色的农艺师。”[2](P252)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学校和班级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才能充分表现和发挥的条件。为此,我们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尝试自身的力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自己在班级活动中的地位,并在这一事情和地位上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和自身相对于班级来说的价值。”[3](P154)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应“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孩子的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都能够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精彩。

     正如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所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在素质教育的潮流下,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其独立自主意识,使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新教育时代》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新教育时代》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