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时代
主办单位: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2095-4743
国内刊号:12-9206/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在线投稿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0197 人次
 
    本刊论文
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 儒家和谐教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概括其内涵主要有:以人为本,追求天地人三重和谐统一;注重德才识统一,培养通才;追求“内圣外王”的和谐人格的养成。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应借鉴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凸现,多元的价值观、思想观和政治观的冲突,传统的德育功能的减弱,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冲击。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吸取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尤其要借鉴和运用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内涵

      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其实质内容和由此反映出的时代价值趋向,有着特定的内涵,概括为三点:

       (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观。

      在儒家看来,天、地、人是宇宙最基本而且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创立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董仲舒讲“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1]宋代张载也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2]这表明,儒家学说中的天地人,并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是和谐统一的。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一贯提倡“爱人”,孔子主张“仁者爱人”。[3]所谓“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就是以人为本,推己及人,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爱人”的具体表现。基于此,儒家特别注重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视为治国、做人之本。在孔子看来,只有把个人纳入到整个群体,才会被承认,才会获得自我价值,比如说快乐,儒家认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孟子说,独乐不如众乐;范仲淹则告诫世人,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先忧后乐,“与人同乐”的精神,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范畴中实现了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的这种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重和谐统一的思想构成了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重视德才识统一,追求和谐发展的“通才”培养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目的观。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即培养“君子儒”。当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儒”时,孔子回答说:“要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公绰那样不贪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熏陶,就可以说是“全人”、“通才”了。[4] 孔子创学伊始,就确立了授道德、教“六艺”为核心的教育方针,他设“六艺”课程以教弟子,目的就是培养和谐发展的“通才”。

      按儒家培养“通才”的思想,人要充分完善自身,达到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宋儒朱熹把“博学之”定为“为学”之首。而儒家重视“博”是为了求“通”。这里的“通”有两个层面的含意:第一是通晓,即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或多领域的才干。如董仲舒通五经;马融兼通赋颂、碑记、琴歌;郑玄兼通天文、历法、算学,他们都系汉儒中的通才。第二是贯通,即能在相关的知识、观念之间构成有机联系,善于推理并能合理地、准确地加以应用。孔子希望弟子探求一以贯之之道,他最为器重颜回的长处是“闻一知十”,赞扬子贡学《诗》能“告诸往而知来者”,[5]这些都体现了贯通的原则。总之,在儒家看来,求“通”是成就“君子儒”的必由之路,注重德才识统一,造就和谐发展的通才是儒家和谐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三)追求“内圣外王”的和谐人格的养成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过程观。

      儒家教人做人,主旨在于使人格完善和谐。儒家和谐人格追求的目标是:培养既有较高道德修养,同时又是对社会他人有用的人才,正所谓:“内圣而外王”。“内圣”就是追求自身完美,自我完善的修养功夫;“外王”就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为社会增光添彩,为他人带来幸福。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对儒家的人格养成教育做了高度概括,它首先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又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样以修身为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步步做起,然后去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目标,才是完整和谐的人格养成教育,也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过程观。

     二、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儒家追求天地人三重和谐统一的思想是其和谐教育理念的哲学基础。今天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本,即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没有注重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往往造成“我讲你听”的被动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这样既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和凝聚,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的更高层次上[6],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坚持全面发展观,把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仁”的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上的追求。儒家重视德才识统一,追求和谐发展的“通才”培养的思想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制订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始终坚持全面发展观,把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教育目标。

     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7]。促进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单面化”和畸形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按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从其社会发展的功能向着“生产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功能转变,这样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意义,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回归其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固有轨迹。[8]

      (三)应把注重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任务。

      儒家的和谐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和谐人格的养成教育,“学会做人”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9]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他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其良好人格的过程。如何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应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志向,塑造“理想的自我”,鼓励他们按照理想自我设计并努力奋斗。其次要注重德智的协调发展,避免“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再次要培养学生敢于负责、勇于奉献的精神,处理好需要与克制的矛盾、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优化其人格行为,使其形成完善的人格。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推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是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崇尚奉献,拥有和谐完善人格的人。塑造和完善大学生良好人格应该也必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任务。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今天推陈出新赋予其历久常新的恒常价值及时代精神,不仅是因为和谐的精神与儒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更是因为在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和谐教育理论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儒家理论的现代化运用,更符合中国国情。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新教育时代》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新教育时代》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